2024, 56(20):236-240.
摘要:介绍老昌辉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郁证的临床经验。老昌辉教授认为,郁证发病病因以肾之精气亏虚为本,情志不遂为诱因。病位在肝、脾,久病可及心、肾,为本虚标实之证。辨病要点为其主诉症状及舌苔。治疗全程中西药相结合,攻补兼施。前期或轻症,治以疏肝解郁为主,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中期治以平调寒热阴阳为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为主;后期治以补益气血、肝肾,固护其本,以归脾汤或肾气丸为主。中药治疗旨在固本及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配合口服西药的治疗方案贯穿全程,两者结合,提高患者依从性及临床疗效。
2022, 54(17):23-3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等7 类数据库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VAP 的随机对照试验。2 名研究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RenMan 5.4 软件、TSA0.9.5.10 Beta 软件、Stata15.0 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24 项研究,涉及患者1 636 例,其中试验组834 例、对照组802 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提高总有效率[OR=3.02,95%CI (2.19,4.15),P<0.000 01]、脱机率[OR=2.08,95%CI (1.13,3.81),P=0.02],缩短ICU 住院时间[MD=-3.59,95%CI (-4.50,-2.68),P<0.000 01]、机械通气时间[MD=-2.62,95%CI (-2.89,-2.34),P<0.000 01],降低病死率[OR=0.33,95%CI (0.17,0.66),P=0.002]、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MD=-3.98,95%CI (-6.87,-1.09),P=0.007]、C-反应蛋白(CRP)[MD=-14.19,95%CI (-19.76,-8.62),P<0.000 01] 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试验序贯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VAP的临床疗效较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VAP 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安全性较高。
2021, 53(1):64-68.
摘要:根据温州地区地处沿海、以湿为主的气候特点,笔者阐述了该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法方药,并分析病案 1 则。该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归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病位在肺,可伤及心、肝、胃、肠,主要病机为寒、热、湿、毒四者错杂,但化热伤津为其根本,当早期投大剂量清热解毒之品,以断其热势,不令传变。初期证属湿毒蕴肺者,方可选藿香正气散合银翘散加减。中期证属疫毒闭肺者,方可选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苇茎汤加减;证属气血两燔者,方可选清瘟败毒散加减。危重症期证属内闭外脱者,方可选参附汤或生脉散加减。恢复期证属肺脾气虚者,方可选参苓白术散合补肺汤加减。因人、因地制宜,通过辨证论治,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显著。
2021, 53(14):97-99.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咳喘灵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 例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儿咳喘灵口服液治疗,2 组均治疗6~8 d。比较2 组气促改善、咳喘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啰音消失、胸片恢复正常时间,评价2 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气促改善、咳喘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啰音消失、胸片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咳喘灵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较单独使用西药治疗效果更好,能够快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
2021, 53(15):169-17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幽门螺杆菌(Hp)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证候改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2 例Hp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护理4 周后,观察对比2 组护理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2 组中医证候总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对Hp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可促进患者中医证候的有效改善。
2021, 53(9):182-186.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联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术后患者67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 例与治疗组34 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医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护理,包括情志护理、针刺、穴位按摩、饮食护理。比较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F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的Barthel 指数、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评分。结果:治疗前,2 组NFDS、Barthel 指数、FIM、HAMA 及HAM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NFDS、HAMA 及HAMD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 组Barthel 指数、FIM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2 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WHOQOL-BREF 生理、社会、心理及环境领域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WHOQOL-BREF 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护理能有效改善脑出血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及术后焦虑抑郁状态。
2021, 53(24):230-233.
摘要:“国维班”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创新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的特色班种之一,为秉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医学教育理念,其临床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床边教学(BT) +问题导向式教学(PBL) ”相结合的一体化小班教学模式。其中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涉及面广,知识量丰富,若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一体化小班教学模式,可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就一体化小班教学模式在国维班内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供临床教学参考借鉴。
2020, 52(20):10-13.
摘要:通过文献整理,综述精神分裂症(SCZ) 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SCZ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辨证有较多局限性。近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SCZ 展现了一定的优势,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而合理运用现代实验检测技术,是提高中医治疗方案准确性及时效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2020, 52(9):12-14.
摘要: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以输卵管通液术、腹腔镜手术及中药灌肠治疗为主。笔者总结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实验研究,发现临床上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药灌肠疗法通常联合通液术、腹腔镜手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治疗。灌肠方所用中药遵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治则治法。收集的52篇文献中高频出现的灌肠药物有败酱草、莪术、丹参、红藤、三棱、路路通、赤芍、蒲公英,这些药物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灌肠治疗中占主导地位。目前,灌肠的次数及时间不定,有待后续研究统一灌肠流程及疗程,以利于该疗法在基层的推广应用。
2020, 52(12):20-24.
摘要:目的:观察五味消毒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 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慢性宫颈炎合并HR-HPV感染(脾虚湿毒蕴结型)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均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观察组加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治疗前后评定中医证候积分,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 水平,对比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HR-HPV转阴率和随访6、12个月的感染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72.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带下情况、外阴瘙痒或痛、小腹胀痛、舌红苔黄腻及脉滑数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5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G、IgM、IgA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3项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3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R-HPV 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6 个月和12 个月的感染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味消毒饮加减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HR-HPV 感染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力,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