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昆仙胶囊治疗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作用机制研究

      2024, 56(10):164-170.

      关键词:骨化性肌炎;昆仙胶囊;炎性因子;骨成型蛋白4/Smad5信号通路
      摘要 (42)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昆仙胶囊治疗创伤性骨化性肌炎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6只)、假手术组(24只)、对照组(24只) 及药物组(24只),空白组直接处死后取血,假手术组剪开踝关节表皮后予以缝合,对照组和药物组建立创伤性骨化性肌炎模型,对照组予安慰剂灌胃,假手术组和药物组均予昆仙胶囊汤剂灌胃,在术后14 d、28 d、42 d、56 d各断颈处死6只大鼠,测量造模前后踝关节的肿胀厚度并计算肿胀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 和骨成型蛋白-4(BMP4)、Smad5水平,取跟腱组织用免疫组化检测BMP4和Smad5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药物组术后14 d、28 d、42 d、56 d的踝关节肿胀率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42 d、56 d的踝关节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药物组术后14 d、28 d、42 d、56 d的血清TNF-α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28 d、42 d、56 d的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术后14 d、28 d、42 d、56 d的血清IL-6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14 d、28 d、42 d的血清IL-6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14 d、28 d、42 d、56 d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药物组术后14 d、28 d、42 d、56 d的血清CRP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42 d、56 d的血清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术后14 d、28 d、42 d、56 d的血清BMP4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14 d、28 d、42 d的血清BMP4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28 d、42 d、56 d的血清BMP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术后14 d、28 d、42 d、56 d的血清Smad5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14 d、28 d、42 d的血清Smad5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56 d的血清Smad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术后14 d、28 d、42 d、56 d 的跟腱组织BMP4 平均光密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14 d、28 d、42 d的跟腱组织BMP4平均光密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28 d、42 d、56 d 的跟腱组织BMP4 平均光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术后14 d、28 d、42 d、56 d的跟腱组织Smad5平均光密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14 d、28 d、42 d的跟腱组织Smad5平均光密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组术后28 d、42 d、56 d的跟腱组织Smad5平均光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昆仙胶囊对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治疗效果可能和调控BMP4/Smad5信号通路及抑制下游炎性因子有关。

    • 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法穿刺治疗肩周炎致骨化性肌炎活跃期临床研究

      2020, 52(15):92-94.

      关键词:骨化性肌炎;肩周炎;超声引导;细针;改良小针刀法;疼痛;关节活动度;骨化程度
      摘要 (444)HTML (0)PDF 0.00 Byte (28)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疗法穿刺治疗肩周炎致骨化性肌炎活跃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 例肩周炎致骨化性肌炎患者,骨化程度均达到骨化评级Ⅱ级标准,随机分为2 组各26 例。细针针刀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以18G/21G-PTC穿刺针刺入,利用针尖斜面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在肌腱和腱鞘之间用针尖的斜面做松解;普通针刺组采用针灸针进行压痛点针刺治疗。观察2 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及彩超下骨化程度改善状况。结果:细针针刀组临床总有效率92.31%,高于普通针刺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针针刀组在治疗1 周后、2 周后及3 周后疼痛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同期的普通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关节活动包括外展、前屈、后伸等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细针针刀组外展、前屈关节活动度大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下骨化程度改善总有效率细针针刀组80.77%,普通针刺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细针改良小针刀法穿刺治疗肩周炎致骨化性肌炎活跃期临床疗效良好,能减轻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骨化程度,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2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