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针刺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2024, 56(20):101-105.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刺;低分子肝素钙;凝血指标;髋关节功能
      摘要 (21)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 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试验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LEDVT发生率、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 和D-二聚体(D-D)]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LEDVT发生率试验组3.33%,低于对照组20.00%(P<0.05)。治疗2周后,2组APTT、PT均较术前8 h延长,FIB、D-D水平均较术前8 h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PTT、PT均长于对照组,FIB、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后3个月,2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1 d升高,试验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凝血指标,预防LEDVT形成,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 中药封包结合推拿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临床研究

      2024, 56(7):107-111.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中药封包;推拿;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指标
      摘要 (38)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封包结合推拿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封包结合推拿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D-D) 水平、患肢大腿周径,并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7 d、术后2周,2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APTT) 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2组D-D水平升高(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2组D-D水平较术后7 d降低(P<0.05),且观察组仍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7 d、2周,2组患肢大腿周径均较术前增大(P<0.05),但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12.96%(P<0.05)。治疗后,2组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封包结合推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其术后凝血状态,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 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临床研究

      2022, 54(19):152-155.

      关键词: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血瘀型;中药汤剂;凝血指标;子宫复旧;炎性指标;止血时间
      摘要 (446)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汤剂结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 例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患者分为A 组和B 组各60 例。2 组均予缩宫素、抗感染等西医治疗,B 组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比较2 组治疗总有效率、止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三径之和、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B 组治疗总有效率88.33%,高于A 组71.67%(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与子宫三径之和均降低(P<0.05);与A 组治疗后比较,B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子宫三径之和均较低(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WBC 水平均降低(P<0.05),Hb 水平均升高(P<0.05);与A 组治疗后比较,B 组治疗后WBC 水平较低(P<0.05),Hb 水平较高(P<0.05)。B 组平均止血时间短于A 组(P<0.05)。2 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子宫复旧,降低炎性指标,加快Hb 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益气活血逐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2021, 53(21):72-75.

      关键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益气活血逐瘀方;凝血指标;炎症因子
      摘要 (162)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逐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88 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5 例与对照组43 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取益气活血逐瘀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连续治疗3 个月。对比2 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93.33%,优于对照组76.74%(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症状积分、纤维蛋白原(FIB) 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水平均降低(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症状积分、FIB 水平及血清IL-6、TNF-α 水平均较低(P<0.05),PT、APTT 均较高(P<0.05)。结论:益气活血逐瘀方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 补肾健骨汤联合依降钙素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2021, 53(19):114-117.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补肾健骨汤;依降钙素;凝血指标
      摘要 (144)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健骨汤联合依降钙素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膝骨关节炎(KOA) 的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2 例伴骨质疏松的KOA 患者,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2 组各31 例。治疗组给予补肾健骨汤联合依降钙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依降钙素治疗,评价2 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及凝血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的67.74%(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关节疼痛、肥厚肿胀、肢体萎缩软弱、关节活动受限等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血清纤维蛋白原(FIB) 水平均降低(P<0.05);Lysholm 评分升高(P<0.05);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延长(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关节疼痛、肥厚肿胀、肢体萎缩软弱、关节活动受限等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血清FIB 水平均较低(P<0.05);Lysholm 评分较高(P<0.05);血清PT、APTT 延长(P<0.05)。结论:补肾健骨汤联合依降钙素治疗伴骨质疏松的KOA 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凝血功能,对病情控制有积极意义。

    • 中医护理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2021, 53(10):146-149.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护理;氧化应激;凝血指标;下肢肿胀
      摘要 (179)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护理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3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 例和观察组52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比较2 组护理前后血清氧化应激值、凝血指标、股静脉血液流速、疼痛评分、全血黏度以及下肢肿胀程度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2 组患肢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视觉模拟评分(VAS) 以及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患肢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较护理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 组VAS 评分及全血黏度较护理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 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凝血酶时间(TT) 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SOD、TT 及APTT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SOD、TT 及APTT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MDA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MDA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下肢肿胀程度和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凝血指标,提高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缓解患肢疼痛和肿胀程度,降低血液黏度和血栓发生率。

    • 穴位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2021, 53(3):181-183.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穴位按摩;低分子肝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凝血指标;术后并发症
      摘要 (137)HTML (0)PDF 0.00 Byte (13)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 例接受剖宫产术生产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 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比较2 组临床症状评分、下肢血流速度及血管内径、凝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产妇术后下肢压痛、肿胀、酸胀、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血管内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 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低于对照组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改善凝血指标,提高下肢血流速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养血活血安胎法治疗血栓前状态复发性流产临床研究

      2020, 52(9):97-100.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养血活血安胎法;凝血指标;纤溶指标;妊娠结局
      摘要 (282)HTML (0)PDF 0.00 Byte (55)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养血活血安胎法治疗血栓前状态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血栓前状态复发性流产孕妇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养血活血安胎法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检测凝血指标、纤溶指标及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值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7%,高于对照组79.1%(P<0.05)。治疗前,2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TT较治疗前降低,APTT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P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纤溶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T-Ⅲ水平较治疗前升高,D-D、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左侧RI值、右侧RI值以及双侧S/D之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左侧RI值、右侧RI值以及双侧S/D之和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左侧RI值、右侧RI值以及双侧S/D之和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栓前状态复发性流产的治疗,采用养血活血安胎法可以有效改善孕妇凝血、纤溶状态,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妊娠结局,临床上值得应用。

    • 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研究

      2020, 52(24):131-134.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凝血指标;血液流速
      摘要 (230)HTML (0)PDF 0.00 Byte (10)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 117 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 58 例予以常规预防护理干预,观察组 59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对比 2 组护理前后凝血指标,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患肢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以及下肢肿胀和血栓发生情况。结 果:2 组护理后,凝血指标较前改善,观察组护理后,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护理 7 d、14 d 后,全血黏度、患肢腘静脉及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水平均较前改善,观察组护理 7 d、14 d 后,全血黏度、患肢腘静脉及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下肢肿胀发生率、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凝血指标,降低全血黏度,提高患肢腘静脉和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降低肿胀发生率和血栓发生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018, 50(1):38-4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痰热壅肺证;肺脾两虚证;肺肾两虚证;凝血指标;纤溶指标;相关性研究
      摘要 (959)HTML (0)PDF 437.02 K (1144)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照中医证型不同分为痰热壅肺组、肺脾两虚组、肺肾两虚组各50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检测血中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并对患者的肺功能分级进行评估。结果:痰热壅肺组肺功能最优,肺脾两虚组肺功能最差。3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病例组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Fbg、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痰热壅肺组PT、aPTT水平均高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肾两虚组及肺脾两虚组(P<0.05)。肺肾两虚组PT、aPTT水平高于肺脾两虚组(P<0.05),Fbg、D-D水平均低于肺脾两虚组(P<0.05)。PT、aPTT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负相关(P<0.01),Fbg、D-D水平与痰热壅肺、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型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凝血、纤溶指标显著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可作为推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的辅助指标。

    上一页12
    共2页11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