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57(6):1-6.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肖纯教授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3年1月1日—2024年 5月31日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 肖纯教授门诊辨治有效的头痛病历。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统计 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常用药物组合、聚类分析提取新方。结果:共纳入251首处 方,涉及中药123味,使用总频次为4 535次。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大枣、细辛、川芎、白芷、附 子、甘草、牛膝、防风、天麻、石南藤。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为主,归经以归肝、脾、肺、心经 居多。大枣、细辛,白芷、川芎为出现频次排名前2位的常用药物组合,细辛、附子、大枣为置信度最高的常 用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根据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组合8 对,经筛选得到合理的新方组合 3 首(甘草、桂枝、牡蛎、丹参、黄柏;干姜、桂枝、当归、乌梅、天麻、防风、牛膝;半夏、木香、紫苏 叶、附子、通草)。结论:肖纯教授善用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安 神药治疗头痛,喜用白芷、川芎药对祛风止痛,细辛、附子、大枣药物组合温阳散寒止痛,注重标本兼治、补 虚泻实,用药平和。
符诚,潘晔,李萌,潘玉颖,王新峰,张国海,张明利,指导:李发枝
2025, 57(6):7-12.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口疮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发枝教授2015年 1月—2022年10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口疮的门诊病历及跟诊医师记录的病历。统计处方中的 药物使用频次和性味归经,采用R语言对使用频次前32位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K-means聚类方法进 行药物组群分析,对高频药物在处方中占比及归经进行流年分析。结果:1 625首处方涉及中药199种,使用 总频次16 766次。药性使用频次以寒性最多,温性次之。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肺、胃、心经为 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以清半夏、干姜、黄连、甘草的药组为核心,其与荆芥、防风的关联性最强。使用频 次排名前32位的中药可聚类为7个群组。流年分析显示,甘草、黄芩、黄连、干姜、清半夏在2015—2022年 占比均较高,大枣、人参在2020—2022年占比显著增长;用药集中在肺、脾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胃、心、 肝经用药均有所上升,其余归经用药有所下降。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口疮以脾胃为核心,临床用药注重升降 相因、寒温并用、疏畅中焦,近年来尤其重视对中焦的补益。
2025, 57(6):12-12.
摘要:《新中医》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1969年创刊。标准刊 号:ISSN0256-7415,CN44-121/R,2020年由原月刊改为半月刊,期刊代号,国内:46-8,国外: SM186。根据国家的有关标准和科技期刊的编排规范,对来稿做出如下要求。一、征稿内容 实验研究、 网络药理学、用药规律、文献综述、经方古方、临床证治、肿瘤研究、针灸推拿、特色疗法、调研报告、 思路方法、名医传承、经典古籍、临证医案等。二、来稿要求 主题鲜明,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字 精炼,内容真实,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数据比较应做统计学处理。三、来稿格式 参照本刊格式。四、 投稿方式 在线投稿。投稿时需同时上传单位投稿证明。网址:http://xzy.ijournal.cn。五、文责自负 作 者如有侵权行为,本刊不负连带责任。署名人的顺序由作者决定。依照《著作权法》,本刊对文稿有修改 权、删节权,修改稿未按时寄回视作自动撤稿。六、稿件采用需与编辑部签订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并 及时寄回《新中医》编辑部档案室。编辑部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2号广州中医药大 学办公楼。邮编:510006。电话:020-954129。
2025, 57(6):13-18.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 的用药规律。方 法:检索自建库起至2023年10月30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 务平台(万方)、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维普) 发表的中药治疗ACO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 文献。收集数 据后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统计中药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提取内在核心组 合及新方。结果:筛选出方剂共60首,涉及109味中药,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有甘草、半夏、麻黄、苦杏 仁、茯苓、黄芪、陈皮等。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主要归肺、脾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得到25个药对(甘草、苦杏仁;麻黄、苦杏仁;半夏、甘草等) 和6条规则(地龙→麻黄;紫苏子,苦杏仁→ 麻黄;紫苏子,麻黄→苦杏仁等)。聚类分析提取核心组合3个:紫苏子、麻黄、苦杏仁;苦杏仁、桑白皮、 麻黄;麻黄、地龙。由核心组合可得到2首新方:当归、巴戟天、旋覆花、紫苏子、苦杏仁、桑白皮、麻黄; 茯苓、陈皮、白术、甘草、瓜蒌、石膏。结论:中药治疗ACO主要使用益气健脾、化痰止咳药,处方用药需 注意调节五脏六腑功能之平衡。
2025, 57(6):19-24.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分析名老中医程祖耀教授治疗扁平疣的用药规律,总结程祖耀教授治疗扁平 疣的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4年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程祖耀专家门诊就诊患 者的扁平疣中药处方,将诊疗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计算平台,运用中医传承辅助计算平台V3.5软件中的统 计分析和方剂分析模块,进行中药用药、性味、归经、药物功效等频次分析,并进行中药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最后基于k-means 算法进行聚类处方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处方86 份,涉及中药46 味,总用药频次 969 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甘草,其次为马齿苋、大青叶、薏苡仁、木贼等;药物功效频次分析显示,以 清热药为主,其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药物性味频次分析显示,药性以寒性药为 主,其次为平性、温性、凉性药;药味以甘味药为主,其次为苦味、酸味、辛味、咸味药;归经频次分析结果 显示,以心经为主,其次为肝经、脾经、肺经、肾经;经关联规则分析获得药物组合28组,马齿苋-大青叶- 薏苡仁-甘草是核心药物组合;经聚类分析获得4类核心处方。结论:程祖耀教授临床诊治扁平疣,常使用清 热解毒类中药,辅以健脾祛湿、养血活血类药物,体现清热以祛邪、和中以固本的学术思想。
2025, 57(6):25-31.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高雪教授治疗肺结节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2021年9月—2022年12月就诊于高雪教授门诊的肺结节患者病例资料,构建门诊数据库。使用中医 传承平台(V3.0) 对处方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及关联规则、核心组合进行挖掘,分析高雪教 授防治肺结节的用药经验。结果:共纳入处方121首,涉及药物119味,总使用频次数达2 047次。常用药物 30味,药物以化痰药、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及理气药为主;四气统计温性药物最多,寒性药次之;药味 使用数最多的是辛味和苦味药;归经统计归肺经、脾经、胃经的药物最常用;常用药物组合31 个,根据 K-means算法聚类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得到常用特色药对3组。结论:高雪教授临床治疗肺结节,基于“肺系伏 邪”的理论基础,总以祛邪为主,以化痰散结贯穿始终,辅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宣肺行气等治法。
2025, 57(6):32-35.
摘要:目的:观察大补元煎合通瘀煎联合西医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的临床疗效及其 对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 202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及广州市增城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肾虚血瘀证PCOS患者,按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基础上加用大补元煎合通瘀煎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评估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学评 分、血清FSH、LH、LH/FSH、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 (49/50),对照组为 84.00%(4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SH、LH、LH/FSH、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LH、LH/FSH、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F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补元煎合通瘀煎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可改善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中医证候及性激素水 平,对促进卵巢功能恢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025, 57(6):36-40.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头皮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月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收治的62例脑梗死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 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2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头皮针治疗,观察组加 用化痰通络汤联合头皮针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美国国 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 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评分]、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 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 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 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8%(27/32),对 照组为60.00% (18/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MSE评 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SOD、T-AOC水平较治疗前升 高(P<0.05);且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OD、T-AO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后,2组HMGB1、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3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3/32);对照组为3.33%(1/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化痰通络汤联合头皮针治疗脑梗死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 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2025, 57(6):41-45.
摘要:目的: 观察参芪益肝汤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及血清细胞角蛋白 18(CK18) 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乙型肝 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 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益肝汤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肝脏硬度、实验室指标[细 胞角蛋白18(CK18)、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 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 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 (39/40),对照组为 80.00% (32/4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肝脏硬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肝脏硬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CK18、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TBil、AST、ALT水平 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益肝汤联合恩 替卡韦能够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硬度,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损伤,改善肝功能,疗效 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刘伟杰,菅炎鹏,王一公,李根锋,姬康祁,连笑宇,樊骏,王令飞
2025, 57(6):46-50.
摘要:目的:观察归芎活血行气汤联合甲钴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2022 年3月—2024年2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CS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钴胺组47例,联合组 47例。甲钴胺组单纯使用甲钴胺治疗;联合组采用甲钴胺联合归芎活血行气汤治疗。比较2组颈椎功能、椎- 基底动脉血流、颈部肌肉张力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 速(VM)、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均高于治疗前,搏动指数(PI) 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左、右侧椎动 脉,基底动脉的VM、PSV均高于甲钴胺组,PI低于甲钴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 颈部肌肉张力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颈部肌肉张力高于甲钴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后,2组日本骨科协会(JO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评分高于甲钴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联合组95.74% (45/47),甲钴胺组70.21% (33/4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归芎活血行气汤联合甲钴胺能够有效改善CSR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增强颈部肌肉 张力,改善颈椎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2025, 57(6):51-56.
摘要:目的:观察补肝健腰汤联合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肝肾亏虚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 的临 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治疗的200例肝肾亏虚型 慢性NL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训练组各100例。训练组给予悬吊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联合组 在训练组基础上给予补肝健腰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不同体位下(最 大后伸位、最大前屈位) 核心肌群平均频率(MNF)、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 醛(MDA)、过氧化氢酶(CAT)]、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4.00% (94/100),高于训练组78.00% (78/100)(P<0.05)。2组主症、 次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主症、次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训练 组(P<0.05)。2组最大前屈位和最大后伸位时竖脊肌、多裂肌、腹直肌MNF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 联合组最大前屈位和最大后伸位时竖脊肌、多裂肌、腹直肌MNF值均高于训练组(P<0.05)。2组血清SOD、 CA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血清SOD、CAT水平均高于训练组(P<0.05)。2组血清MDA水 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血清MDA水平低于训练组(P<0.05)。2组O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 降低(P<0.05),联合组ODI、VAS评分均低于训练组(P<0.05)。结论:补肝健腰汤联合悬吊核心肌群训练 治疗肝肾亏虚型慢性NLBP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核心肌群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缓解氧化应 激损伤有关。
2025, 57(6):57-63.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涤痰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的临床疗效。方 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信阳市中医院治疗的84例肥胖型PCO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加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础上给予补肾健脾涤痰逐瘀汤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脂代谢指标 [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水平]、 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性激素[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 素(LH) 及LH/FSH比值] 和卵巢多囊样状态[卵泡数、最大卵泡直径及卵巢体积],治疗后随访3个月评定 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 组(P<0.05)。2组TG、TC、LDL-C水平,HOMA-IR,以及BMI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TG、 TC、LDL-C水平,HOMA-IR,以及BMI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T、LH水平及LH/FSH比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观察组血清T、LH 水平及LH/FSH 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卵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 0.05),最大卵泡直径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卵巢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观察组卵泡数少于对 照组(P<0.05),最大卵泡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卵巢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 总有效率观察组87.50%(35/40),高于对照组67.50%(27/40)(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比较, 补肾健脾涤痰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肥胖型PCOS可提升疗效,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体质量,调节血脂和性 激素水平,改善卵巢多囊样状态。
2025, 57(6):64-70.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通络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阜南 县中医院神经内科及针灸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瘀通络灸组 和西药组各20例。化瘀通络灸组予化瘀通络灸治疗,西药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认知功 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连线测验(TMT-A) 量表进行评估]改变情况,铁死亡血清标志物 [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谷胱甘肽(GSH)、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和髓鞘再生血 清标志物[包括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 MoCA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化瘀通络灸组MoCA量表定向力评分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05);2组连线测试-A(TMT-A) 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化瘀通络灸组TMT-A量表评分低于西 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CSL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GPX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SH含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化瘀通 络灸组ACSL4水平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GPX4和G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后,2组MBP、MO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化瘀通络灸组MBP水平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0.05),2组MO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通络灸可明显改善血 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中对定向力的改善优于单纯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推测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 铁死亡通路,促进轴突髓鞘再生,进而起到保护作用。
2025, 57(6):71-75.
摘要:目的:探究腕踝针联合滋肝补肾通便汤对脑卒中后肝肾亏虚型便秘患者的排便情况及直肠最大耐 受阈值的影响。方法:将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肝肾亏虚型便秘患者 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针药联合组各40例。单药组采用滋肝补肾通便汤治疗,针药联合组采用 腕踝针联合滋肝补肾通便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排便情况、直肠最大耐受阈值和便秘患 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PACQOL) 评分。结果: 针药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 (39/40), 单药组为 72.50%(29/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针药联合组评分低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2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粪便性状评分均较治疗 前降低(P<0.05),且针药联合组上述3项评分均低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2组直肠肛管最大耐受阈 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联合组直肠肛管最大耐受阈值低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 2 组PAC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联合组PACQOL评分低于单药组(P<0.05)。结论:腕 踝针联合滋肝补肾通便汤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肝肾亏虚型便秘患者排便情况,降低直肠最大耐受阈值。
2025, 57(6):76-80.
摘要:目的:观察肌骨超声引导下圆利针温针与传统肩三针温针对肩周炎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4年1月兰溪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肩三针温针治疗,观察组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圆利针温针治疗, 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McGiLL疼痛量表(MPQ)]、肩关节功能[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 (38/40),对照组为 80.00%(32/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PQ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MS量表中疼痛、肌力关节活 动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安全性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骨超声引导下圆利针温针及传 统肩三针温针治疗肩周炎患者,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功能,但以肌骨超声引导下圆利针温 针疗法效果更佳。
2025, 57(6):81-85.
摘要:目的:观察杨氏透穴疗法治疗气滞血瘀证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 年9 月— 2023年9月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52例。其 中对照组有3例被剔除、1例失访,最终纳入48例;试验组有2例被剔除、1例主动退出,最终纳入49例。对 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杨氏透穴疗法。治疗4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疼痛情 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每天头痛持续时间]、颈椎活动功能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睡眠质量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生活质量[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 和安全性。结果:试验 组总有效率为93.88% (46/49),对照组为79.17% (38/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后,2组疼痛VAS评分、每天头痛持续时间较均治疗前减少(P<0.05),且试验组疼痛VAS评分、每天头痛持 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部活动功能评分、中医证候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且试验组3 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SF-36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试验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杨氏 透穴疗法治疗气滞血瘀证颈源性头痛效果良好,可减轻头痛程度和颈椎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 质量。
2025, 57(6):86-90.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肩周炎风寒湿痹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缓激肽(BK)、5-羟色 胺(5-HT)、前列腺素E2(PGE2) 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 市中医院治疗的94例肩周炎风寒湿痹证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以 红外线照射治疗,试验组以温针灸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估量表(CMS)、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 评分,以及血清BK、5-HT、PGE2水平; 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试验组91.49% (43/47),高于对照组74.47% (35/ 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M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SPA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MS 评分高于对照组,SPAD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血清BK、5-HT、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BK、 5-HT、PGE2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 10.64%(5/47),与对照组6.38%(3/4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红外线照射 治疗相比,温针灸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肩周炎风寒湿痹证可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降低疼痛 介质水平,且安全性高。
2025, 57(6):91-94.
摘要:正文:吴耀持教授为上海市名中医,海派中医“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吴耀持教授从医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强调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擅用要穴,长于针药结合治疗各类疾病,并在灸法运用上颇有建树。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见治病之效验,现介绍吴耀持教授治疗外伤性面瘫医案1则,以飨同道。……
2025, 57(6):95-99.
摘要:正文:颊针疗法是由王永洲教授经过临床发现并反复验证提出的一种非传统的特色针刺疗法,在针灸归类上属于微针系统。相较于传统针刺疗法,颊针所用针具更细、更短,针刺于面部疼痛感更小,也更为方便,患者接受度高。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的毛东伟教授运用颊针疗法于妇科痛症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颇有成效,现将毛东伟教授运用颊针疗法治疗妇科痛症疾病的医案6则介绍如下。……
2025, 57(6):100-108.
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石斛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揭示石斛抗肺癌 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BATMAN-TCM 数据库筛选石斛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潜在靶点;在GeneCards、 OMIM、TTD、PharmGkb、DrugBank数据库中筛选肺癌相关基因;利用Venny2.1获取活性成分靶点与肺癌靶点 的交集;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石斛活性成分-靶点-肺癌网络图;通过String 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 网络,运用Metascape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 功能和京都 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 通路富集分析;使用Vina软件完成分子对接并评估蛋白结合的稳定性,得到 3D结合模型;利用UALCAN、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对核心靶基因的表达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得 到60个潜在作用靶点,与15 217个肺癌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57个共同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石斛 抗肺癌调控的生物过程主要集中在离子转运、信号转导活化、钙离子浓度调控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提 示石斛参与调控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PPAR信号通路及癌症途径等多条通路。通过蛋 白互作分析得到4个核心基因,分别为大麻素受体-1基因(CNR1)、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肿瘤坏 死因子(TNF)、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基因(PTGS2)。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了石斛有效活性成分(石斛 菲醌、齿叶黄皮素、24-羟基-11-脱氧甘草次酸) 与以上4个核心基因的结合稳定性。CNR1、NR3C1、PTGS2 在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存在显著差异。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NR1、NR3C1、PTGS2高表达组总体生 存期(OS) 均长于低表达组。结论:石斛活性成分可能主要通过作用于CNR1、NR3C1、TNF、PTGS2基因调 控机体细胞周期蛋白和激酶的表达水平,或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发挥抗肺癌作用。
2025, 57(6):109-117.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生信分析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方斑蝥胶囊(CMC) 治疗胃癌(GC) 的 作用机制。方法:利用HERB数据库筛选CMC的11味中药活性成分,结合PubChem、SwissADME数据库进行 筛选和矫正,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药物靶点。TCGA数据库获取GC的基因表达谱和临床数据。通过 R语言4.4.1 limma包筛选GC中的差异靶点基因,将药物靶点与GC靶点取交集,并在Cytoscape 3.10.8中构建核 心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筛选核心有效成分。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互作(PPI) 运算和cytoHubba功能 分析进一步确定核心靶点基因。基于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 功能和京都基因与 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 通路富集分析。在GEO数据库中验证核心靶点,并进行生存分析。使用AutoDock 4.2.6进行分子对接,并用Discovery studio 4.5展示部分对接结果。结果:CMC共筛选出有效成分539种,不重 复的药物靶点1 259个;GC差异靶点基因3 141个。CMC和GC共有138个交集靶点。通过PPI和cytoHubba分 析共得到14个核心靶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涉及激素代谢过程、突触信号传导 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蛋白激酶(PI3K-Akt) 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等。GEO验证 得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SERPINE1)、白细胞介素-8(CXCL8)、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细胞色 素P4502C9 (CYP2C9) 4个核心靶点,其中SERPINE1预后生存分析P<0.05,可能是影响GC预后的关键基 因。分子对接结果显示CMC的主要活性成分(檞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芹菜素) 与上述4个核心靶点结合 活性良好。结论:CMC中的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有效成分能够作用于SERPINE1、CXCL8、ACE2、 CYP2C9等靶点,调控癌症通路、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PI3K-Akt等信号通路治疗GC。
2025, 57(6):118-121.
摘要:介绍李鳌才名老中医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李鳌才认为,饮食失节、郁而化热是胃癌前病 变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热、毒、虚是其病机特点,而脾虚正亏贯穿疾病始终,故治疗上强调以扶正健脾为 本,以祛痰化瘀解毒为关键环节,兼顾畅达气机、疏泄少阳之火,据此创拟具有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清热解 毒之效的健脾解毒泻火方,临证时尚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适当加用抗肿瘤药物治疗胃癌前病变。
2025, 57(6):122-126.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十二皮部理论运用腕踝针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急性加重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年4月因COPD急性加重而 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ICU治疗的78例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在积极 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间歇加压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十二皮部理论的腕踝针干预。 2 组均连续干预7 d。比较2 组下肢症状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腘静脉、股静脉血流峰值,以及下肢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后,2组下 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皮肤颜色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上述4项下肢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均较干预前延长,且均长于对照组,FIB水平较干预前降低, 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PT、AP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0.05)。2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峰值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峰值均高于对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DVT发生率观察组5.13% (2/39),低于对照组23.08% (9/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十二皮部理论运用腕踝针可改善在ICU治疗的COPD急性加重老年 患者的下肢症状和凝血功能,提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2025, 57(6):127-131.
摘要:目的:观察揿针联合五音疗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自控式镇痛泵辅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骨伤中心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84例,按随机信封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使用自控镇痛(PCA) 干预,试验组采用揿针埋针和 五音疗法治疗,对照组假揿针埋针(选取穴位后仅使用胶布贴、不按压)、假五音疗法(选取音频播放内容为 新闻联播) 治疗。干预周期为术后3 h至术后3天。比较2组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 评分、恶心呕吐分级程 度、心率和呼吸频率以及术后72 h内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按压次数。结果:术前1天和术后2 h,2组NRS评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24、48、72 h,试验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 30 min,2组恶心呕吐分级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24、48、72 h,试验组恶心呕吐 分级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 照组(P<0.05)。术前1天,2组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2组心率和 呼吸频率均较术前1天下降(P<0.05),且试验组心率和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 内, 2组头晕、食欲不振、口干、寒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埋针联合五音疗 法可有效辅助药物镇痛,同时能减轻术后恶心呕吐症状,并对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起到平稳效果。
2025, 57(6):132-136.
摘要:目的:观察正念减压行为干预联合中药香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 的临床疗效及对 患者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福建省康复医院脑病康复三科住院的 86例PSSD患者,采用方便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和护理,试验 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正念减压行为干预联合中药香佩疗法治疗。干预周期为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 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和神经功能缺损量 表(NIHSS) 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1.40%(35/43),对照组为44.19%(19/43),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 验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PSQI量表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PSQI量表种入睡时间、睡眠的时长、质量、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 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 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减压行为联合芳香疗法可改善PSSD患者的负面情 绪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睡眠质量。
2025, 57(6):137-14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技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R)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9月—2023年 10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针刺蝶腭神经节和西药常规治疗的49例AR患者纳入针刺组,另按1∶1比例选取 同期于同一医院接受相同西药治疗的49例AR患者作为常规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鼻炎症状量 表(TNSS) 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QLQ)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和并发 症发生率。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7.96%(48/49),常规组为85.71%(42/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2、3、4、8周,2组TN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刺组TNSS 评分在治疗 4、8周时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2、3、4、8周,2组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2、 3 周,2 组RQL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周,针刺组RQLQ 评分均低于常规 组(P<0.05)。治疗2、3、4周,2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2组3个时间点VAS评分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刺组VAS评 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2组恶心、下眼睑肿胀淤血、上颚麻木、鼻灼热感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是提升AR临床疗效的辅助手段,有利于缓解流涕、 鼻塞等症状,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2025, 57(6):142-146.
摘要:目的:观察壮医循筋药熨结合壮药颈椎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 8月—2023年6月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推拿科收治的100例CSR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外贴配合颈椎米字操锻炼;观察组应用壮医循筋 药熨结合壮药颈椎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愈率为86.00%(43/50),对照组 为60.00% (30/5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VAS、ND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且观察组VAS、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 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医循筋药熨结合壮药颈椎枕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颈部疼痛及颈椎功能。
2025, 57(6):147-151.
摘要:从文献整理、学术理论、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及验证,笔者发现毒证(外感病及风湿病) 的 病因病机与毒邪有关,这种毒邪可分为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燥毒、痰毒、瘀毒及虚毒8种类型,临床可 用攻毒疗法进行辨证施治。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毒疗学理论体系,用于30多 个病种的临床治疗,证实其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优点,揭示中医毒疗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具有较高的学 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2025, 57(6):152-161.
摘要:卵巢功能下降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衡导致的内分泌紊乱、炎性损伤、自由基 和抗氧化系统、线粒体功能障碍、端粒及端粒酶异常、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相关。中药在防治卵巢功能下降方面 有显著疗效,近年来,关于中药活性成分在缓解卵巢功能衰退方面的基础研究有一定成果。该文就近几年中药 活性成分治疗卵巢功能下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调节内分泌系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改善线 粒体功能、提高端粒稳态、抗细胞自噬和凋亡等方面总结中药活性成分干预卵巢功能下降的机制,可为后续开 展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开发防治卵巢功能下降的药物提供参考。
2025, 57(6):162-169.
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蒙药五味沙棘散(WWSJP)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COPD) 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WWSJP潜在活性成分及其 靶点,应用GeneCards、OMIM、DisGeNet等疾病数据库检索COPD相关靶点。通过绘制韦恩图得到药物-疾病 共有靶点,并利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9.0软件获得共有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 和中药-成分-靶点网 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寻找WWSJP治疗COPD的重要信号 通路;经PDB数据库查找核心靶点蛋白结构,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匹配程度。 结果:通过筛选获得WWSJP有效活性成分124个,潜在靶点936个,COPD相关疾病靶点816个。筛选出药物- 疾病交集靶点103个,主要涉及PI3K-AKT、AGE-RAGE、JAK-STAT、MAPK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 WWSJP主要活性成分与VEGFA、IL-6、EGFR、PIK3CA、JAK2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其中槲皮素与EGFR结 合能力最强。结论:本研究发现蒙药WWSJP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异鼠李素、7-乙酰氧基-2- 甲基异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VEGFA、IL-6、EGFR、PIK3CA、JAK2等多个靶点,通过调控PI3K-Akt、 AGE-RAGE、JAK-STAT、MAPK等多个信号通路,抑制COPD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过程,从而 发挥治疗COPD的作用。
2025, 57(6):170-175.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金匮肾气丸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Th1/Th2失衡对肾阳虚哮喘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肾阳虚证哮喘模型组(模型组)、 加味金匮肾气丸组(中药组)及地塞米松组(西药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的模型组、中药组、西 药组均采用氢化可地松+卵清蛋白+氢氧化铝三联法构建肾阳虚证哮喘大鼠模型;于实验第15天(即激发第1 天) 开始给药,西药组给予地塞米松片[0.25 mg(/ kg·d)]灌胃,中药组给相应加味金匮肾气丸水煎剂[2 mg(/ kg·d)]灌 胃;对照组、模型组给0.9%氯化钠溶液2 mL灌胃。灌胃治疗14天,以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大鼠肺组 织,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气道重塑变化,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Th1/Th2相关细胞因子,以逆转 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Notch1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大鼠肺 组织病理损伤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P<0.05);中药组、西药组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 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均下降(P<0.05),白细胞介素-12(IL-12) 和干扰素-γ(INF-γ)水平均上升(P<0.05);肺组织中Notch1 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加味金匮肾 气丸对肾阳虚哮喘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下调Notch1信号通路,调节肾阳虚哮喘大鼠Th1/Th2失衡 相关。
2025, 57(6):176-180.
摘要:介绍李锋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经验。李锋教授认为,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病位在下焦,与 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关键为湿、瘀、结,相互为患。临证以辨病为主导,根据疾病分期定治法,急性期清 热利湿、活血疏肝,慢性期疏肝活血、清热散结。采用疏肝-活散-清利三法联用指导遣方用药,以疏肝贯穿 始终,活血为核心,最终达到清湿热、散瘀结的目标。同时辅以食疗、非药物疗法及日常防护,以防治复发及 进展,临床疗效良好。
2025, 57(6):181-187.
摘要:介绍张树本名老中医诊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张树本认为,逆转萎缩的胃黏膜是慢性萎 缩性胃炎治疗的重点,辨证强调首辨病、再辨证、病症结合;通过舌诊宏观把握,结合胃镜微观调控,因人制 宜,诊断强调首宏观、再微观、衷中参西;据病情发展情况分三阶段治疗,第一阶段疏肝健脾、消除症状,第 二阶段健脾和胃、逆转萎缩,第三阶段调理巩固、改善体质,治疗强调首阶段、再个体、因人制宜;以疏肝理 气为第一要义,疏肝健脾为准则,选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减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温补脾肾、制酸散结等对 药,遣方用药强调首汤剂、再膏方、守法守方,标本兼顾。
2025, 57(6):188-192.
摘要:介绍杜廷海教授基于气血水理论论治妊娠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杜廷海教授基于妊娠生理过程的特 殊性及病机实质,提出妊娠高血压的病机主要为“气郁化火耗损肝阴致阳亢,气血亏虚致瘀而清窍不利,肾水 失调致水湿上蒙清窍”,治疗上注重行气、化瘀、利水分而治之。行气则理气不伤气、安胎为根本,化瘀则活 血不破血、化瘀须祛风,利水则治水须固肾、水利胎安宁。关键在于治气调肝、治血健脾、治水固肾,同时勿 忘祛风,用药平和,以安胎为本。
2025, 57(6):193-199.
摘要:介绍曹烨民运用扶正清解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经验。曹烨民教授认为,糖尿病足因虚感邪、因 邪致瘀,治当扶正为本、祛邪为先,善用扶正清解法。临证重视分期辨治,精准把握治疗时机。前驱期以湿阻 脉络、肝肾亏虚为主,予清脉健步方清脉利湿、补肾强骨。急性期湿热毒邪炽盛,以清解为主,予凉血和营方 清热凉血、和营解毒,提倡“祛邪为先,尽早切开引流(宜早不宜迟),尽早建立护场”。好转恢复期正虚邪 恋,以扶正为主,清解为辅,予扶正清解方扶阳固本、益气托毒,提倡“煨脓长肉、肉白骨”。
2025, 57(6):200-205.
摘要:总结介绍老昌辉教授对《黄帝内经》中“因加而发”理论内涵的理解以及从“因加而发”辨治咳 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老昌辉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实为肺寒脾虚,表卫不固, 风邪屡犯,日久痰瘀伏络,复感新邪诱发,正气无力驱邪外出,久羁为患,内外相合,咳嗽反复。由此将咳嗽 变异性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分期论治,主张疏风宣肺止咳于新故相袭、正邪交争之时,温润辛金培本于 咳嗽缓解、正气虚损之际,故可取得良效。
2025, 57(6):206-210.
摘要:总结介绍刘金文教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经验。刘金文教授认为,人工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病机为气血失和,发为血瘀血癥。临证着眼于辨虚实、调气血,强调扶正祛瘀, 调整气血津液,通行血脉,则肿痛自消。辨虚实以益气活血,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祛瘀而不伤正。同时, 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注重术前术中防治与术后治疗,遵循先辨证而后论治。
2025, 57(6):211-214.
摘要:总结介绍何世东教授灵活运用虫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何世东教授提出,“脾肾亏虚, 肾络瘀滞”为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临证可据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的病理因素,辨证使用虫类药,以发 挥祛风、利水、祛湿热、化瘀通络之功,应用其“深搜细剔”之性以松透病根,增强健脾补肾之效。
2025, 57(6):215-219.
摘要:正文: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由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引起,表现为下肢感染、溃疡甚至深层组织破坏[1]。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感染、溃烂、变黑,以及骨关节疼痛和畸形。其发病与血管、神经、肌腱病变和感染等因素相关,病理机制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等,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和坏疽[2]。目前,西医治疗的主流方法包括血糖控制、抗感染和局部清创[3]。然而,由于耐药菌的日益增多,清创手术往往难以达到彻底效果,这无疑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则遵循辨证施治、分期论治的原则,同时融合内治与外治的手段,在临床实践中日益显现出显著的疗效,为糖尿病足的综合性管理提供了循证医学的支持。……
2025, 57(6):220-224.
摘要: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促使学生跳出传统学科框架的限制,培养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 维。在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快适应新环境、新技术和新挑战。当前,中医 药学科交叉融合是社会关注、行业关心的热点,但是其研究基础薄弱,在体制机制、学术研究、学术资源分 配、人才培养、学科评价等方面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亟待加强中医药交叉学科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将现代 科学交叉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要求,采用扬优强弱的新方案,实施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新任务, 建设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交叉学科。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
邮编:510006
电话: E-mail:139002863@gzucm.edu.cn;
新中医 ® 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87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