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45(12):1-4.
摘要:以冠心病的防治为例,从治其未生、未发、未传、未变和未复5个方面,全面阐述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以便更好地指导心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决策。
2013, 45(12):4-6.
摘要:神机气立和气化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与基石。生理上,神机气立是三焦气化的一个主要机制;病理上,神机气立的失衡是三焦气化失司的基础和反映;诊治上,神机气立与三焦气化为整体观辨证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2013, 45(12):7-9.
摘要:运用络病理论探讨高血压肾损害不同阶段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析其中医学病理机制。认为络脉病变是贯穿于高血压肾损害不同阶段的关键,高血压期以毒损心络为主;高血压肾损害期以肾络郁结为主;高血压肾衰竭期以癥积肾络为主,并对各期防治进行简要阐释。
2013, 45(12):10-11.
摘要:分析中医学古籍文献中关于胃癌阳气不足的论述,思考古代医家关于胃癌的宝贵经验认识对现代临床辨治胃癌的有益影响,从以"阳主阴从"辨治胃癌为切入点;立足"阳主阴从",辨治胃癌的生命观;立足"阳主阴从",辨治胃癌的病因病机观;立足"阳主阴从",辨治胃癌的治疗观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中医学治疗胃癌应立足"阳主阴从",以扶阳为宗旨的辨治思路。
2013, 45(12):12-13.
摘要:儿童支气管哮喘主要因素是感受风邪,哮喘缓解期预防发作是治疗关键及目标,哮喘缓解期的治疗重视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去其生痰之因。并将此期治疗概括为"祛风脱敏,固本防哮",祛风脱敏截其源,祛风解痉攻其实,固本防哮御其变,疏风避风断其路。
2013, 45(12):14-16.
摘要: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体会,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中医学病名、病因病机进行了阐发,从治法治则,处方遣药等方面提出辨治策略。认为髓毒劳之病名反映了MDS基本病机特点,体现了规范化中医学病名之准确性、特异性、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等命名原则。病机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治疗宜扶正祛邪,基本治疗原则为益气养血、健脾补肾、解毒化瘀。并介绍了回生汤系列方的临床运用。
2013, 45(12):17-19.
摘要:探讨帕金森病中医学基本病因病机,认为厥阴脏虚,肝脏功能失调为其发病中心环节。敛肝熄风养血濡筋法是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方法,应当贯穿帕金森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2013, 45(12):19-22.
摘要:从五行相生、经络相连及五脏相关生理病理角度,对肾与心两脏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并以从"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为例,为从肾治心法提供佐证。
2013, 45(12):29-31.
摘要:目的:探讨与单用长效钙拮抗剂相比,加用补肾和脉方能否进一步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左室向心性肥厚。方法:设计为随机、单盲法、空白平行对照研究。于2周洗脱期后在年龄60~79岁的1级和2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肾虚证患者中,比较左旋氨氯地平加吲哒帕胺(对照组)和左旋氨氯地平加吲哒帕胺、补肾和脉方(试验组)对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近期影响。结果:2组治疗后的左室重量、LVMI指标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但试验组减少更为明显(P<0.01)。结论:加用补肾和脉方进一步降低了ISH的LVMI,显示了其逆转向心性肥厚的优势。
2013, 45(12):32-34.
摘要:目的:观察附子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探索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理。方法:选择2009年1~6月在本院住院患者中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Ⅱ~Ⅳ级(NYHA分级)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2组均常规使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β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附子汤。疗程为1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T-pro-BNP。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NT-pro BN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附子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确切、安全的疗效,可以有效改善左室收缩功能,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的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神经体液免疫,从而有效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2013, 45(12):35-37.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煎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1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84例。对照组常规剂量服用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2疗程后观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左室收缩末期容积、SV及LVEF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治疗组治疗后126例中显效88例,占69.8%,有效27例,占21.4%,无效11例,占8.7%,总有效115例,占91.3%;对照组治疗后84例中显效18例,占21.4%,有效29例,占34.5%,无效37例,占44.0%,总有效47例,占56.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服用治疗药物和对照药物对上述指标有不良影响,同时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并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
林棉 , 杨楠 , 王本国 , 彭慧渊 , 何宇峰 , 钟原 , 吴宗艺 , 汪峰
2013, 45(12):37-39.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微出血(CMB)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缺血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92例,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研究组加予田七口服液活血化瘀治疗,随访观察2年,对比2组患者CMB数目的变化、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对照组46例患者失访3例,脑梗死复发9例,脑出血0例,死亡0例。研究组46例,失访5例,脑梗死复发2例,脑出血1例,死亡1例(合并心肌梗死及重症肺炎),2组脑梗死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2组CMB数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年后2组CMB病灶数目均增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活血化瘀二级预防治疗能相对减少CMB增加的数目,及减少脑梗死复发的比例。
2013, 45(12):40-42.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活血醒脑开窍法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内科治疗方法,治疗组加清热活血醒脑开窍法中医治疗(大黄粉、水蛭胶囊、清开灵注射液),对照组不加任何中医治疗。评估治疗前、第7天、第14天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间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第7天与第14天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虽有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远高于对照组的7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第14天ADL情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颅内出血及其他内脏出血。对照组出现腹壁注射部位皮下瘀斑4例,治疗组出现3例,未经特殊处理,停药后自行消退。治疗组3例出现腹痛、腹泻,经大黄粉减量或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未影响用药。结论:清热活血醒脑开窍法中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能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ADL,降低致残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而未见不良反应增加。 还
2013, 45(12):43-45.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参麦鹿茸汤联合氯酯醒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氯酯醒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尿动力学检查测定膀胱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法对改善中风后尿失禁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3, 45(12):45-47.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临床疗效并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4.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天,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2组其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确切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
2013, 45(12):48-50.
摘要:目的:观察熄风振颓煎联合时辰干预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中风的西医二级预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熄风振颓煎口服,并以时辰干预法对患者进行养生指导。2组治疗2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定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组NIHSS治疗第12周、第24周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第12周、第24周组间NIHS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BI治疗第12周、第24周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第12周、第24周组间BI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1月内复发1例,1~3月内复发1例,3~6月内复发1例,共复发3例,复发率7.5%;对照组1月内复发5例,1~3月内复发2例,3~6月内复发2例,共复发9例,复发率22.5%。对照组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5%,其中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例,中风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7.5%,其中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例,中风死亡2例。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熄风振颓煎联合时辰干预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二级预防具有良好的效果。
2013, 45(12):51-53.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3月后,2组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TG、TC、LDL-C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程度。 还
2013, 45(12):54-55.
摘要: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患者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根据Glasgow昏迷(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进行评价。结果:2组治疗前GCS、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第7天、第14天GCS评分升高,APACHE-Ⅱ评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第7天、第14天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疗效肯定。
2013, 45(12):56-58.
摘要:目的:观察益智健脑颗粒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益智健脑颗粒治疗,对照组用多奈哌齐治疗,疗程均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总量表(ADL)评分及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73.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2组MMSE、ADL积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MMSE积分升高,ADL积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2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益智健脑颗粒能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关。
2013, 45(12):58-60.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五苓散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五苓散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标准激素疗法,疗程8周,观察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1b)、血清总胆固醇(TC)及血清甘油三酯(TG)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9.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A1b、TC、TG等各项生化指标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芪五苓散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3, 45(12):60-63.
摘要:目的:观察补肺益肾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肺肾两虚证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肺益肾丸进行治疗。疗程为3月,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评价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记录治疗前后BODE指数,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记录随访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6.3%,对照组64.7%,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用力呼气量(FVC)、第1秒用于呼气容积(FEV1)、FEV1/FVC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则呈上升趋势,观察组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FEV1/FV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体重指数(BMI)、6min步行距离(6MWD)、BODE,观察组BMI、FEV1、MMRC、6MWD和BOD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观察组FEV1、MMRC和6MWD、BODE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降低(P<0.01),观察组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肺益肾丸能减轻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肺功能的康复,增强患者活力,减少患者急性发作次数。
2013, 45(12):64-67.
摘要:目的:探讨通腑泻热合剂对体外循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体外循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通腑泻热合剂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治疗,观察2组肺部感染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发生率,同时检测2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及ARDS发生率分别为6.7%和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和13.3%(P<0.05)。观察组在第1、3、5天的TNF-α和IL-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泻热合剂可降低体外循环患者TNF-α、IL-8的水平,减少肺部感染及ARDS发生率,对体外循环患者具有肺保护作用。
2013, 45(12):67-69.
摘要:目的:观察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BPC)的影响。方法:对50例治疗组UC活动期患者采用肠愈宁治疗,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BPC。结果:2组比较,UC活动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BPC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和BPC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肠愈宁对UC活动期有较好治疗效果;调整D-二聚体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状态可能是肠愈宁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2013, 45(12):69-72.
摘要:目的:观察胃炎1号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G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施维舒胶囊;腹胀明显加服吗丁啉;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加克拉霉素分散片及阿莫西林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胃炎1号方。2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胃镜检查,观察Hp清除率及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和上腹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内镜下胃黏膜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6.0%,对照组8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胃黏膜组织学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2.0%,对照组76.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100%,对照组78.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Hp清除率对照组70.3%,观察组81.6%,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和上腹部疼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100%和97.7%均分别优于对照组80.0%、84.2%和81.4%(P<0.05);观察组复发率35.0%低于对照组62.1%P<0.05)。结论:胃炎1号方能明显减轻CSG(脾胃湿热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并能降低复发率。
2013, 45(12):73-75.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沐足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粉剂沐足治疗,对照组A组采用柴胡针治疗,对照组B组采用赖氨匹林治疗。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及体温曲线下面积、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7.0%,对照组A组为78.6%,对照组B组为87.4%,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h时体温曲线下面积治疗组与对照组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h时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h时治疗组与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能达到良好的退热效果,其退热效果与对照组A组柴胡针肌肉注射效果相当,比对照组B组赖氨匹林静脉注射短期效果稍差,但退热时间较赖氨匹林长。结论:中药沐足治疗外感发热疗效肯定。
2013, 45(12):75-77.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1例,以当归四逆汤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47例,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前与治疗4周、8周末采用疼痛量表(SF-M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35.29%,对照组为17.02%,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SF-MPQ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4、8周末SF-MPQ评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8周末,2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2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同期治疗组的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均有便秘、恶心、口干、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程度较重,2组同期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较单用盐酸帕罗西汀疗效显著,起效快,副作用较小。
2013, 45(12):78-79.
摘要:目的:观察骨骼牵引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患者采用骨骼牵引配合院内自制伤药散外敷、伤膏药外贴以及伤科1、2、3号方内服治疗,随访3~12月。结果:其中脑血管意外死亡1例,睡觉时自然死亡1例,2例并发严重髋内翻后再手术治疗,其余94例患者均获临床愈合;髋关节功能疗效评分:优65例,良29例,差4例,优良率95.9%。结论:骨骼牵引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方法简单、疗效效肯定。
2013, 45(12):80-83.
摘要:目的:观察腰痛方联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0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卧床休息、牵引、推拿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每次25mg。观察组采用腰痛方内服并配合热敏灸。2组均以21天为1疗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7、10、14、21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2月简式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0%,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后第2、4天,组间差异不明显;治疗第7天开始到疗程结束,观察组不同时间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SF-MP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SF-MPQ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月,2组各项SF-MP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后反弹上升(P<0.05,P<0.01),观察组反弹幅度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Oswestr功能障碍指数均下降(P<0.01),观察组Oswestry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月,2组Oswestry指数均升高(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痛方联合热敏灸治疗LDH,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近期疗效显著。
2013, 45(12):83-85.
摘要:目的:观察接骨散外敷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中心治疗的43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7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接骨散外敷3月,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40%,对照组为69.1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接骨散外敷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明显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不良反应轻微。
2013, 45(12):85-87.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利湿通络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清热利湿通络方加减口服,每天2次,连续服用10天;对照组30例,予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每次0.1g,每天1次,连续服用10天。结果:2组疗效经Ridit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尿酸(BUA)、谷丙转氨酶(AL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利湿通络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且有一定降低血尿酸作用,无明显短期毒副反应。
2013, 45(12):88-90.
摘要:目的:探讨温阳补肾汤治疗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完成42例)予温阳补肾汤口服,对照组(完成43例)予阿仑膦酸钠片口服,2组均同时口服钙尔奇D,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阳虚症状积分和疼痛积分,并检测骨代谢指标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肾阳虚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各项指标(除腰背疼痛积分外)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性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仅腰背疼痛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2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P1NP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β-CrossLap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阳补肾汤能明显改善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症状和中医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肯定。 更多还原
刘军 , 潘建科 , 许树柴 , 陈伯健 , 江涛 , 卢颂华 , 卢家劲 , 杨济源
2013, 45(12):91-93.
摘要:目的:观察罗氏肩锁固定法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后罗氏肩锁固定法维持固定,随访6月后运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系统评价疗效,并观察锁骨外观恢复情况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患者均无疼痛,患侧肩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肩运动范围较正常下降,与健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解剖对位、Neer总分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患侧骨折达解剖对位者3例,近解剖对位者30例,功能对位者9例。按Neer评分标准评定,优22例,良18例,中2例,优良率为95.24%,且安全性高。结论:罗氏肩锁固定法是治疗各型锁骨骨折有效的外固定方法,其安全、牢靠,简便、舒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更多还原
2013, 45(12):93-96.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25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口服福辛普利钠片控制蛋白尿;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参芪地黄汤,疗程均为3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尿白蛋白排泄率、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证候总积分、气阴两虚、血瘀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各项积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尿白蛋白排泄率、气阴两虚夹瘀证候积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3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参芪地黄汤能提高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尿蛋白含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013, 45(12):97-99.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血瘀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3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痛的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浓度,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血瘀证患者Cys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CysC阳性组Gensini积分较CysC阴性组升高(P<0.01)。CysC定量分析与Gensini积分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CysC与Gensini积分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血瘀证患者CysC定性、定量分析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正相关性。 更多还原
2013, 45(12):100-102.
摘要: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型妊娠期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脾虚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统一由营养师按个体化饮食营养分析指导,治疗组加服中药汤剂七味白术散。7天1疗程,连服2疗程。观察2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4项。结果:2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七味白术散可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对脾虚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更多还原
2013, 45(12):102-103.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黄连阿胶汤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子加味黄连阿胶汤治疗,对照组40例予胱氨酸片及维生素B6片口服,均以3月为1疗程,1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6%,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味黄连阿胶汤治疗脂溢性脱发疗效显著。
2013, 45(12):104-105.
摘要:目的:观察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给予口服少腹逐瘀颗粒,对照组46例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2组均连服3月,同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
2013, 45(12):106-107.
摘要:目的:观察消癥散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例患者采用消癥散治疗,连用20天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并评价疗效与病程的关系。结果:临床痊愈56例,显效91例,有效4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50%。其中以疼痛为主的138例中临床痊愈61例,显效42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65%;以肿块为主的114例中临床痊愈25例,显效40例,有效3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8.60%。治疗中发现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当病程长于3年以上时,治疗后临床痊愈及显效病例均为0。结论:消癥散治疗CHB临床疗效显著。
2013, 45(12):108-110.
摘要:目的:观察银翘清毒方治疗儿童普通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观察组采用银翘清毒方。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67%,对照组81.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正常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银翘清毒方治疗儿童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2013, 45(12):110-111.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化痰汤治疗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8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菌必治和病毒唑;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痰汤口服,疗程均为7天。结果:治愈率治疗组62.20%,对照组19.51%,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96.34%,对照组93.9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临床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痰汤治疗痰热闭肺型小儿肺炎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2013, 45(12):112-114.
摘要:目的:观察手术联合抗真菌药、三仁汤加减方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77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40眼)和对照组37例(37眼),对照组采用手术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仁汤加减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有效6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27例,有效4例,无效6例。2组临床疗效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随访6~12月,治疗组治愈病例的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术联合抗真菌药、三仁汤加减方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显著。
2013, 45(1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