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鸣
朱正阳
范永升
谢冠群
包洁
R593.2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180398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LQ18H270004);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基金项目(2017ZR01)
简版:目的:基于文献整理探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证候分类及用药规律演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SLE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为从数据库建立至2018年7月。对证型及药物进行分类并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25篇,总结归纳高频证型11个,出现频次最高的五个证型分别为热毒炽盛证、脾肾两(阳)虚证、阴虚内热(火旺)证、肝肾两(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累计频率62.11%。1965-2018年间,阴虚内热(火旺)证呈明显增长趋势;热毒炽盛证、脾肾两(阳)虚证及气阴两虚证在1965-2010年间呈增长趋势,在2011-2018年间呈下降趋势;肝郁气滞(脾虚)证在1965-2018年间呈下降趋势;其余证型均呈动态波动。涉及组穷1 522个,药物309味,使用15 910次,总使用频率最高的5味药分别为生地黄、牡丹皮、茯苓、黄芪、甘草,总累计频率16.42%。使用频率最高药类为清热药和补虚药;生地黄、牡丹皮等清热药的使用频率趋势与热毒炽盛证保持一致,不同年份高频用药大致相似,用药频率存在较小差异。结论:SLE在内以阴阳亏虚为主,在外与热毒侵袭相关,属于本虚标实,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药物使用等紧密相关,治当以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并结合个人体质及环境变化辨证治疗。
陈雷鸣,朱正阳,范永升,谢冠群,包洁.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型及用药规律演变研究[J].新中医,2020,52(5):20-25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