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临床观察
CSTR:
作者:
中图分类号:

R543.6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60例。西医组予以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浸于无菌纱布对局部皮肤进行热敷,中西医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紫草膏局部外涂。2组均治疗7天。统计并比较2组置管后72 h的微血栓形成率、7天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结果:置管后72 h,中西医组发生微血栓形成6例(10.00%),西医组发生微血栓形成15例(25.00%),中西医组微血栓形成率低于西医组(P<0.05)。治疗7天内,中西医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西医组(P<0.05),发生时间晚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防治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较为确切,可减轻微血栓形成,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更多还原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胡谢群.中西医结合防治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48(9):204-205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862
  • 下载次数: 1428
  • HTML阅读次数: 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16-09-30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