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正文:“狐惑”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这段条文记载了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狐惑病是以口腔、前后二阴腐蚀溃疡,并伴有眼疾及全身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临床中,若见有口、眼、阴部三处中之二者损害同时存在,即可确诊。狐惑常伴有神情恍惚、卧起不安症状,且有惑乱狐疑、出入无迹之性,《金匮要略心典》曰:“蚀于喉为惑,谓热淫于上,如惑乱之气惑而生惑;蚀于阴为狐,谓热于下,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故命名为“狐惑病”。现代医学认为,白塞病与狐惑病相似,白塞病以反复发作的口腔、眼结膜、前后二阴溃疡和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可累及关节、胃肠道、心血管、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属于自身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
关键词: 狐惑病 白塞病 傅晓骏 医案 |
DOI: |
|
基金项目: |
|
|
|
() |
Abstract: |
|
Key words: |